一、课程背景与核心价值

《仲景心法》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理论精髓与实践体系,倪海厦作为当代知名中医学者,通过系统讲解将张仲景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转化为现代中医可用的方法论。该课程以“阴阳辨证”为核心,强调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旨在帮助学习者掌握经方(经典方剂)的灵活运用,提升临床疗效。

视频链接:

倪海厦-仲景心法传讲1
倪海厦-仲景心法传讲2
倪海厦-仲景心法传讲3
倪海厦-仲景心法传讲4
倪海厦-仲景心法传讲5 完结

1、倪海厦医师 (1954-2012) 与 《仲景心法》

人物标签:经方派巨擘、中医全科大家、强势的传统文化捍卫者。

《仲景心法》:这不是一本倪师正式出版的书籍,而是由其弟子根据他在美国授课的录音录像整理而成的讲稿汇编。其核心是逐条精讲《伤寒杂病论》,完全围绕张仲景的经方体系展开。

特点:内容直指临床,逻辑严密,充满了倪师独特的个人见解和实战经验。他善于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方式(如阴阳、五行、六经辨证)阐释古奥的经方心法,并强烈批判温病学派和现代西医的某些弊端。

2、刘力红教授 (1958-) 与 《思考中医》

人物标签:学院派领军人物、中医哲学家、理性的中医文化传播者。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这是一本正式出版的、影响深远的著作。它不仅仅是讲解《伤寒论》的条文,更侧重于探讨中医背后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文化根基。

特点:本书引导读者“思考”中医的“所以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阴阳、五行、六经等概念的本源意义。文笔深邃、富有哲理,旨在唤醒读者对中医的敬畏和深层理解,被誉为引导无数人走进中医大门的“启蒙经典”。


二、课程内容结构

课程共分为五讲,每讲聚焦不同主题,层层递进:


第一讲:经方剂量与癌症治疗时机

经方剂量原则:根据患者体格、病情阶段及用药时机调整剂量,强调药性理解。例如,桂枝汤中桂枝与白芍等量搭配,调节气血平衡。

癌症治疗观:主张中医早期介入,通过恢复心火下移小肠的通路,阻止病情恶化。批评西药副作用及对心脏的潜在伤害。

第二讲:经方攻下法与肠胃疾病

从胃到肛门的攻下策略:针对不同部位堵塞(如胃宿食、十二指肠心下痞、小肠脾约、大肠堵塞),选用大黄甘草汤、调胃承气汤、麻子仁丸等方剂。

痔疮治疗:以大承气汤加当归、槐花润滑肠道、凉血。

第三讲:癌症治疗方法与阴阳平衡

乳癌成因与预防:提出“乳汁逆流成癌”理论,强调及时排空奶水的重要性,推荐四物汤加炒麦芽预防乳癌。

经方应用:解析白虎汤、桂枝汤、小柴胡汤等方剂的加减方法,强调剂量调整与药物配伍原则。

第四讲:阴阳辨证法与疾病本质

阴阳失衡与疾病关系:通过触诊(如手掌温热、手背清凉)判断阴阳状态,指出“阴实阳虚”需用阳药驱寒。

红斑性狼疮与血癌:认为这些疾病与心脏功能失衡、奶水或精子残渣逆流有关,需调节心脏功能并使用特定经方。

第五讲:心脏病治疗与整体观念

中医诊断法:通过观察手掌温度、身体热传导等判断阴阳平衡,以“手掌热、手背凉”为健康标准。

治疗原则:强调“心主五液、心主喜”,通过望闻问切判断心脏功能,如观察患者是否爱开玩笑、是否出汗等。

经方应用:详细讲解桂枝汤、麻黄汤、四逆汤等方剂的组成与适应症,结合案例展示个体化治疗思路。

三、课程特色与亮点

理论结合实践:

融入大量癌症、心脏病、妇科重症等现代难治病案例,如用生附子破除肿瘤淤堵、把握肝经流注(丑时)治疗癌症等。

提出“撞墙法+呵字诀”急救心阳的独门心法,颠覆传统认知。

阴阳辨证体系:

以“手掌”为健康标准,揭示“头面冷、手脚热”为正常体质,直指现代人“上热下寒”的体质危机。

强调“阴成形,阳化气”,通过阴阳平衡理论解释肿瘤、心脏病等疾病的根本诱因。

经方精简性:

主张“药简力专”,如桂枝汤仅五味药,但通过剂量调整可衍生出60%以上的经方。

批评西医过度依赖抗生素和手术,强调中医整体调理的优势。

四、学习价值与适用人群

中医从业者:提升临床辨证能力,掌握经方灵活运用技巧。

中医爱好者:理解中医整体观念,学习日常养生与疾病预防方法。

医学生:系统学习张仲景学术思想,夯实中医理论基础。

五、课程评价与影响

倪海厦的讲解以独特视角和深入浅出的方式著称,受到中医界广泛认可。课程通过还原张仲景“方证对应”的原始逻辑,帮助学习者突破传统认知局限,为中医传承与创新提供宝贵经验。